聂政刺韩傀,战国第一刺客的另面人生
韩傀(《史记》和《资治通鉴》中称其为“侠累”)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大臣,也是韩烈侯的叔父,曾经担任过韩国的相国。
韩傀作为韩国的国相,严仲子也受到韩哀侯的器重,因此两人难免会有意气相争的时候,导致两人互相猜忌和忌恨。严仲子敢于在朝堂上公正地发表言论,曾直言不讳地指责韩傀的过失,韩傀因此在朝廷上怒斥严仲子,严仲子当时气得拔剑刺向韩傀,幸而有人阻止才得以化解。但是,两人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着。此后,严仲子担心韩傀报复,就逃出了韩国,游历周边各国,四处寻找可以向韩傀报仇的人。
严仲子后来到了齐国,在和齐国人交谈的过程中得知,有一位名叫聂政的勇士隐居在齐国轵地深井(今河南省济源市南部)。这个人不仅非常勇猛,武艺高强,而且还十分讲义气。他因为在家乡杀了人,所以就带着母亲和姐姐一同逃到了齐国,靠屠宰牲畜维持生计。于是,严仲子准备了丰盛的酒席,请来了聂政和他的母亲。
酒席宴间,严仲子亲自为聂政的母亲敬酒,而且还拿出了一百镒(古代计量单位,一镒约为二十两)黄金作为贺礼,给聂政的母亲祝寿。聂政对严仲子的行为非常感动,但也非常诧异,问道:“不知你找我有什么事?”
严仲子回答说:“当今韩国的相国韩傀是我的仇人,我想让人前去刺杀他,为我报仇。我游历了很多国家,发现没有一个人能够担当这项任务。我听说您是一位勇士,而且还十分重情义,因此想让你替我完成心愿。”
聂政听后摇了摇头,拒绝道:“这件事我现在还不能办,我知道刺杀韩傀的任务是十分凶险的,很有可能功败垂成。如今我的老母亲还健在,需要我赡养,所以我是不能将我的性命交付给你的。”聂政还表示坚决不接受严仲子的礼物。
严仲子听后,对聂政十分敬佩。虽然自己报仇的愿望暂时不能实现,但还是热情款待了聂政和他的母亲。
几年以后,聂政的母亲去世了,严仲子得知消息后,马上派人去请聂政。聂政心想:我只不过是个以屠宰牲畜为生的草民,而严仲子却是韩国的重臣。这么一个有身份的人不惜千里来到齐国和我结交,这是对我莫大的信任,我愿意为他肝脑涂地。
于是,聂政脱下丧服,来到了濮阳严仲子府上,对严仲子说:“先前没有答应您的请求是因为我的老母亲还健在。如今,我的母亲已经去世了,我也没有什么好牵挂的了。我愿意替您报仇雪恨。”
士为知己者死
严仲子听后非常高兴,说道:“你果然是我要找的侠士。不过韩傀现在是韩国的相国,而且又是韩王的叔父,所以他的府院有重兵把守,守卫森严。我以前曾经派人去刺杀过他,但是都没有成功。如今你要前往去刺杀韩傀,请让我为您准备足够的银两、车马和随从,那样会增加实现计划的可能性。”
聂政却对严仲子说:“卫国和韩国的距离是很近的,我们如今要刺杀的韩国的相国,带太多人去,很可能会泄露行刺的秘密。如果是那样的话,韩国所有的臣民都会与您为敌,您以后恐怕就很难在韩国立足了。因此,我决定还是我自己去吧,那样成功的机率会大一些。”
严仲子听后觉得有道理,就同意了聂政的意见,让他一个人前去刺杀韩傀。这样,聂政带了一把宝剑,就辞别了严仲子,前往韩国。
正好韩国在东孟举行盛会,韩王和相国都在那里,他们身边守卫众多。聂政径直冲上台阶刺杀韩傀,韩傀慌不择乱地边逃边抱住韩哀侯。聂政再刺向韩傀,同时也刺中了韩哀侯,左右的人当时一片混乱。聂政大吼一声冲上去,又杀死了几十人。
聂政知道自己没有生还的可能了,也没有想过逃跑,于是就用宝剑划破了自己的脸皮,挖出了自己的双眼,毁掉了自己的容貌。然后,他又用剑剖开了自己的肚子,自杀身亡。韩国人对聂政恨之入骨,于是就把他的尸体抛到大街上当街示众,同时还发下榜文,说如果有人能够说出这个人的来历,就能得到很高的赏金。但是,很长时间过去了,也没有人来认领聂政的尸体。
这时,聂政的姐姐听说了这件事,知道那个刺杀韩傀的人就是自己的亲弟弟,哭着说:“我弟弟是一个贤能的人,我不能因为吝惜自己的性命,而埋没我弟弟的名声,埋没一世声名,这也不是我弟弟的本章。聂政之所以毁掉自己的容貌,完全是怕我也受到牵连啊!以前我们的母亲在世,聂政为了不让母亲担忧而放弃争取名爵的机会,甘心做一个市井屠户。如今母亲已经去世,他又为了我而不敢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于是,聂政的姐姐就去了韩国,看着弟弟的尸体说:“英勇啊!浩气壮烈!你的行为胜过了孟贲、夏育,高过了成荆!如今死了却没有留下姓名,父母已不在人世,又没有其他兄弟,你这样做都是为了不牵连我啊。因为吝惜我的生命而不显扬你的名声,我不忍心这样做!”于是就抱住尸体痛哭地说道:“这是我弟弟轵邑深井里的聂政啊!”说完便在聂政的尸体旁自杀身亡。
当时,三晋、楚、齐、卫等国的人听说了这件事,纷纷赞叹道:“不单聂政是一个侠士,连他的姐姐也是个刚烈的女子!”聂政之所以名垂后世,就是因为他姐姐的奋不顾身,不怕被当时仇恨的韩国民众剁成肉酱以显扬聂政的名声!
聂政的故事之所以流传下来,让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与当时古人的价值观和精神信仰有着很大的关系,与我们现在在人生价值的判断标准有着很大的不同。古人看重人的精神价值、看重名誉气节、大道教义。士为知己者死,为朋友道义两肋插刀,甘愿赴死,“豹死留名,人死留名”,为自己美好的名誉甘愿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得。
其实人之为人,人之异与其它生物,就在于他有精神、有信仰、有追求。有时,他们的精神价值完全超过了物质上的满足。只可惜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物质财富的追求,将人生的意义与物质财富联系起来,如此的人生观和古人相比真有点自惭形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