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太原战役
(公元1948-1949年)
太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华北我军和国民党阎锡山部队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1948年6月至7月,华北我军进行了晋中战役,歼敌74000余人,解放县城14座,使阎锡山的老巢太原城陷入我军的团团包围之中。这时,敌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部主力龟缩在太原孤城,一部困守大同。
中央军委为夺取太原,最后消灭阎锡山集团,指示由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兵团司令员、政委徐向前指挥所属第8、13、15纵队、华北军区炮兵第1旅、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晋中军区3个独立旅、陕甘宁警备旅共17个旅约10万人,准备发起太原战役。
太原系山西省省会,城高墙厚,易守难攻。守敌经过多年经营,筑城坚固,以3千多个各类钢筋水泥堡作为骨干,构成约30公里纵深的环形防御体系;城周有铁路,南北市部筑有机场。守军计有正规军第19、33、34、43、61军及由西安空运至太原加强防御的第30军共6个军17个师,连同非正规军、联勤机关、特种兵等约10万人,配属各类火炮近6百门。阎锡山企图凭借太原的工业基础和坚固设防负隅顽抗,其部署是:以5个军11个师担任东、南、西、北4个守备区的防御,以绥署直属部队防守城内中心区,以1个军6个师担任机动作战任务,其防御重点置于南、北两区。
第1兵团前委于9月28日决定:“战役指导方针,系以围困、瓦解、攻击、逐步削弱敌人,然后一举攻下太原,全歼敌人。”正当我军逼近太原城郊、进行战役准备之时,太原守敌为了抢劫粮食,破坏我之战役准备,于10月2日出动7个师的兵力,沿汾河以东、同蒲路以西向南进犯。至3日,先后进至小店镇、南黑窑和武宿机场地区,其后续两个师则推进至小店以北。
第1兵团首长决心乘敌军脱离工事南犯、利于我军在运动中予以歼灭的时机,提前发起太原战役,首先求歼进至小店、武宿之敌,乘胜夺取太原外围阵地,尔后实施攻城。10月5日拂晓,我第7纵队主力东渡汾河,直插小店以北;第15纵队由东向西直插武宿机场以北,以东西夹击之势,切断敌人退路,并准备阻击可能由太原增援之敌。与此同时,第8、13纵队以神速动作,分别包围了小店、南黑窑地区之敌,经1日激战,于6日晨歼灭敌暂编第44、45师全部和第72师、暂编49师各一部。随后我各纵队继续扩张战果,攻占武宿机场等据点多处,进抵敌人东山堡垒地域南侧。但因未能确实控制武宿机场以北通路,致使余敌得以回窜太原。我第7纵队一部为策应小店地区作战,在城北凤阁梁一带歼敌第68师1个多团和暂编第39师1个营,并用炮火控制了城北新城机场。至16日,我军共歼敌军2个师、3个团又7个营共12000余人,迫近并部分地突破了太原南北敌军第一道防线。
兵团首长关心乘机攻击东山要塞,为下一步攻城创造条件。太原东山是城东的天然屏障,主峰罕山高5百米,可俯瞰全市,山上筑有永备工事。我以第7纵队并指挥晋中一分区主力于城北进攻牛驼寨等地;以第15纵队并指挥晋中一分区一部进攻淖马、大窑头等地;以第13纵队并指挥晋中第二、三分区部队攻击南坪头等要塞;以第8纵队担任预备队。10月15日,东山争夺战开始。经2日激战,我先后攻占榆林坪、牛驼寨、黑驼等据点,歼敌一部。18日,攻占大小北尖、南坪头等地,切断了东山与太原的联系。敌以第30军一部和暂编第10总队在炮火支援下,以牛驼寨为主要目标实施反击,战斗异常激烈。我军于21日撤出牛驼寨等地。随后,我军决定缩小攻击正面,集中兵力夺取牛驼寨、小窑头等东山4个要点,遂调整部署:以第7纵队附重炮31门攻牛驼寨,以第8纵队攻小窑头,以第13纵队附重炮11门攻山头,以第15纵队附重炮19门攻淖马。10月25日,攻击城东四要点的作战开始,敌我双方均以主力投入战斗。敌在密集炮火及空军配合下,连续反扑,甚至施放毒气;我军英勇顽强,勇猛突击。经反复争夺,至11月12日,我军最后控制了上述4要点,并争取了敌第8总队起义,共歼敌22000余人。
此时,东北我军即将入关,会同华北我军举行平津战役。为稳住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张地区,中央军委于11月16日致电第1兵团前委:再打一、二个星期,将外围要点攻占若干,并确实控制机场,即停止攻击,进行政治攻势。待东北我军入关攻击平津时,你们再攻太原。第1兵团接军委指示,从12月1日开始,以一部兵力在太原东、北、西三面先后攻占了松树坡、苏村等地,用火力封锁了城西、城北的机场,断绝了敌人的空运,将守敌进一步压缩在纵横不过30里的狭小区域内。之后,太原前线我军即以部分部队坚守前沿阵地,主力转入休整。同时,对敌开展广泛的政治攻势,至1949年3月底,共瓦解与歼敌1万余人。平津战役结束后,中央军委命令第19、20兵团和第4野战军炮兵第1师于3月由冀入晋,与第18兵团(原华北第1兵团)等部会攻太原。3月17日,中央军委决定组成太原前线党的总前委,以徐向前为书记;组成太原前线司令部,以徐向前为司令员兼政委。3月28日,解放军副总司令兼第1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由中央驻地返回西北途经太原时,参与了总攻太原的作战指挥。
太原守敌经前一阶段作战,伤亡消耗达4万余人,经抓丁补充,仍保持6个军连同非正规军共约10万人的兵力,但战斗力进一步削弱。阎锡山于2月15日乘飞机逃离太原,指令绥署副主任兼第15兵团司令官孙楚、太原防守司令兼第10兵团司令官王靖国统一指挥太原守军进行顽抗。孙、王决定以第33军防守城北,以第19军防守城东北,以第43军防守城东南,以第34师防守城南,以第61军等部守备城区,并担任预备队,另以日本侵华战犯今村指挥10个炮兵群支援步兵作战。
3月底,我第19、20兵团及第4野战军炮兵1师到达太原前线,从而使前线兵力增加到32万人,各种火炮增加到1100余门,无论兵力、火力我军均占绝对优势。3月31日,太原前线司令部决定集中全部兵力先割裂歼灭外围之敌,尔后总攻城垣,全歼困守之敌。部署是:以第20兵团附第7军一部歼灭北郊之敌,尔后由大、小北门攻城;以第19兵团附晋中军区3个旅歼灭汾河西岸之敌,尔后由大南门攻城;以第18兵团附第7军主力歼灭东郊之敌,之后由大东门攻城;以华北炮兵师压制敌人火力,支援步兵作战;以第4野战军炮兵1师及1个炮兵团配属3个兵团作战。4月20日,我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分10路向太原守敌发起攻击,至22日摧毁了敌军城外全部据点,歼敌12个师,直逼太原城下。22日,我太原前线司令部向守敌发出劝降通牒。但孙楚、王靖国等执迷不悟,拒绝投降。24日拂晓,我攻城部队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向城垣发起总攻。各突击部队争先恐后登城,仅1个小时即进入巷战,战至10时,全歼守敌,活捉孙楚、王靖国等。
太原战役历时6个多月,共歼敌1个绥靖公署、1个保安司令部、6个军共135000余人。我军伤亡15000余人。太原战役是我军对敌坚固设防的大城市进行的一次阵地攻坚战。战役的主要特点是,我军在长达4个多月的围城期间,采取了围困、瓦解和攻击相结合的方针,首先在反复争夺外围据点中逐批地消灭了部分敌军,同时以强有力的政治攻势瓦解了敌军士气,从而在总攻之前极大地消弱了敌人的战斗力,为最后以小的代价顺利围歼守敌创造了条件。实践证明,在战略和战役的主动权都操之于我,而我之兵力一时又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对孤守城市之敌采取长期围困而后总攻的方针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