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概念的扩散:医疗AI模型的核心逻辑是数据
前言
几家AI+医疗公司的基本信息
今天比较忙,原因是,自己在医药方面的储备不足——需要迅速的补齐。所以,这篇文章是自己学习的一个文章,不一定完整,但是逻辑应该是没问题的。只是分享一下。本篇设计的公司,和技术关系不大,主要是商业模式。
我们看一下这段时间的AI主线:
先去搞了NV产业链,在DS之后,转向国内供应链,最强的其实就是云,虽然云服务商的业务模式存在很大的问题,美国的和中国的云生态完全不一样,人家毛利率50%,咱们10%,太难了。现在来看,开始炒AI落地,医疗,教育,这块是必然,否则怎么落地,现在来看,落地的速度和能力是最快的。美国那边applovin这些,本质上只能将AI落地在服务业上,可能在抢goog的广告市场了,但是本质上这是利益的再分配,不是新增市场。咱们这边ai落地,大概率还是在具体的服务和工业化场景中。AI落地不可能是AI的独立生长,这个东西不创造新东西,只能赋能给其他企业,业务模式已经被ds的开源给否了。软件:这个行业现在的看法可能是,所有的软件都可以用AI来重新做一遍,和当年的互联网+一样,最终肯定是一地鸡毛,但是这种肌肉记忆太深刻了。软件etf今年以来,今天也整理了一下,还没整理完,回头发小程序里吧,很多人也都在推荐,其根本逻辑就是在原有的laas,paas,saas上加上AI大模型,让业务流更高效,成本更低。股票赚钱没问题,但是企业赚钱........别想了,下游基本是to B的客户,想赚钱很难,更严重的是亏现金流啊。几个公司的业务对象,基本是行业客户+政务客户。AI+的概念,炒到了应用落地,基本是末端了,情绪的解体速度可能非常快,但是谁知道能到那里呢?毕竟大家的AI能力基本在一条线上,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啊。
我们下面谈谈医疗的逻辑:
a.医疗核心的价值增量不在医生的诊断,而是检查,药物和治疗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AI是无法替代人工的,但是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帮助医生快速,高效,准确的工作,这个是问题不大的。
b.检查环节,生化,影响是最核心的,为这些环节服务的IT企业,可能受益,文末涉及了这些企业。核心是能接触到数据,这样检测出来的数据,可以直接整合到大模型里。比如最简单的CT影响,如果拍完之后,根据其他信息,给医生一个建议,最后医生确认签字,这极大程度上减轻了医生的工作量。第三方实验室IVD,生化,图像/病理,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医疗信息最关键的来源。
c.诊断,也就是医生的处方生成。目前来看,这块进展可能是最大的,就是那个jhmk/cyhk,做电子病历的。这些人本身就和医院的IT系统整合的比较紧密了,如果将累积的病历和医学资料,以及病人的检查信息,口语化的描述信息,写到病历上,AI可以给出诊断和用药参考,包括费用。这不是取代医生,而是帮助医生提升效率。
d.药品,这个是控费的关键,但是也的确存在很大的问题。这块AI只能给出用药建议,但是不太可能有处方权。这里面其实很有意思,中药的数据和开具处方,到底怎么处理?能不能在很大程度上规范用药?说实话,经历过那种拿了100块的药,中药90,剩下的10块才是治病的。
e.治疗:核心是服务,当然还有治疗方案,这块还是医生的天下。AI能起到辅助的角色。
医生本身是一个经验性质的工作,其推理逻辑和AI的也非常像,而且AI普及也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医生,提升诊疗水平。但是取代医生,还是很难,因为决策只是医疗的一个环节,其它服务和商品环节的价值量才是最大的。大家一直诟病的医生的劳动不值钱,现在来看,医生经验知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替代,解决医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是真正动手治疗的事儿,AI无能为力。
这里面的核心逻辑是围绕数据展开的,而不是围绕产品展开的。从这点来说,AI制药的逻辑没有那么好,落地效果怎么样,涉及到太多的私有数据了,而且药品成本的大头是临床和研发本身,AI落地效果有待观察。
但是围绕数据的医疗服务环节,现在来看,基本具备了落地的基数基础了。而且大模型的输出结果,可以供医生参考,而不是处方,这样对模型的准确性等等,要求没有那么高。这部分的IT再做一遍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企业的商业模式本身没变化,财务估计不会有太大的改善,份额上来看,也不会有非常大的变化——本身就不是技术驱动,而是营销驱动的逻辑。
总数不多,只有几家数据相关的公司和逻辑,但是说实话,这些公司的基本面情况一言难尽,但是数据主线的逻辑是清晰的。
1.安必平:上市很多年的688股票,跌了好几年,2025年2月份开始炒作AI医疗,市值很小只有24亿,市场很喜欢。收入4-5亿,利润几千万的体量。没法看。财务数据就不用看了,基本没戏。公司的主业是:围绕肿瘤的筛查,诊断,管理和服务,其主要客户是全球2200多家医疗机构。构建了相关肿瘤技术匹配的产品和平台。逻辑上是受益于人口老龄化的,但是肿瘤最大的成本是治疗啊,不是检查和诊断。公司在机器和系统这个方面主导,也是AI落地最好的场景——病理。
2.美年健康:250亿市值,中国最大的体检服务商。百亿收入,波动非常大,利润动不动就是盈亏几个亿。运维成本太高(销售费用率很高,这是模式决定的),固定资产规模也不算小。因为公司拿到了大量的个人体检数据(2亿人),这些数据用AI进行处理,2023年公司年报中,着重强调了这块。医疗数据是非常专业的动态数据,核心还是数据,大模型本身不是核心竞争力,但是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对专业医生读片的需求。降本的逻辑?核心是数据!
3.嘉和美康:市值50亿,也是一个上市了几年的公司,基本不赚钱。收入6-7亿,利润盈亏平衡附近。公司的主业是医院的医疗信息化系统!电子病例是公司核心的产品。这就为AI替代医生落地,提供了一个最好的载体。大多数处方,现在是医生开具,但是其中所需要的数据,对话,临床,文献等,需要将这些信息进行训练,得到一个大模型。目前看来,也是AI落地,辅助医生诊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2023年的年报中,公司就提到了大模型的落地问题,目前来看,问题不大。至于医院怎么用,那就不好说了!
***嘉和美康,从电子病例入手,是真的可以用大模型的,而且先不说取代医生,至少作为医生的辅助工具,逻辑上是顺的,至于赚钱不赚钱,那不是市场现在考虑的问题;安必平,病例影像,目前来看,还是病理,但是以后可以拓展到,超声,X射线,CT这些各种手段获取的医疗图像,虽然下游的设备生产商也可能做,可以用作医生的辅助,这个逻辑是对的。美年健康的数据是从消费者直接采集的,是他们的私有数据,规模大,到底能做什么,就看公司的了。
这三个公司,应该是AI+医疗里,最核心的标的了,还有下面几个可以注意下。
4.润达医疗:公司主业是IVD,体外诊断综合服务商,市值130亿,收入百亿,利润在5亿上下。主要是面向医院的。公司提到了AI技术在IVD领域的应用,这个逻辑和美年健康类似,都是数据是核心,后面关键是看怎么用的问题。
5.诺和致源:公司做基因测序服务,现在通量太大了,20亿收入,2亿利润。医院,科研,高校等提供高通量的基因测序服务,还是那个逻辑,能拿到数据!这个是最关键的。然后AI,能不能用于这个呢?理论上可以的,就看公司怎么增加自己的服务价值了。
6.贝瑞基因:公司市值是40亿,其服务模式和产品,基本和诺和致源差不多的一个公司,核心是能拿到基因数据。从这来看,AI+的落地逻辑不是模型技术本身,毕竟ds都开源了,关键的问题是专有数据的训练,公开的资料数据和论文,都可以直接拿来,剩下的就是私有数据了,我们前面也说了这个问题,AI的商业模式已经清楚了,最核心的竞争力,根本不是模型本身,而是数据。今天的AI+其实主线是数据线,而不是模型线。
7.创业惠康:业务上来看,和嘉和美康的业务极其类似,财务上当然也是非常差的,这种to B客户,而且非常敏感的行业,财务数据就那样子吧。但是业务逻辑从AI上重做一遍的可能性非常大。至少医生不会在受制于认为设定的一些搞笑的标准,有一个基准参考,甚至AI可以给出报价,在AI基准上下浮动,是可以的,超出了要审批。不能认为简单的规则来规范医生的行为。
#医疗#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