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战役:粟裕指挥的经典战役 紧张激烈的“中原会战”
1948年6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及中原野战军一部打响豫东战役(亦称开封、睢杞战役)。此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河南省开封、睢县、杞县地区进行的一次著名战役。
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一部20万人,在粟裕的卓越指挥下,击溃了国民党军25万人的进攻,歼灭区寿年和黄百韬兵团共计9万多人,生俘兵团司令区寿年和整编第七十五师师长沈澄年,瓦解了国民党的中原战略部署,改变了中原和华东战场形势,为我军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决战、全歼国民党军主力于长江以北创造了条件。
豫东战役是我军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运动战战役,也是戎马一生的粟裕将军指挥过的相当重要的一次战役。粟裕后来称它为一生中所经历的“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战役之一”。这场紧张激烈的“中原会战”,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以后规模更大的战略决战——淮海战役之前的一次实战演习。
得中原者得天下,豫东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豫东三次大战中的一次
豫东战役参战部队有华东野战军8纵队、中原野战军两个纵队、冀鲁豫和豫皖军区部队各一部,约20万人。这是一次包括攻城和运动战在内的大规模歼灭战。战役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夺取开封。
1948年6月22日晨,攻克开封,歼灭国民党军3万余人。
1948年6月27日至7月6日,豫东战役的第二阶段——睢杞战役在睢县境内的西陵、蓼堤至董店、帝丘一带展开。
在以粟裕为主的我军将领的卓越指挥下,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一部共20万人,与敌激战10日,击溃了国民党军25万人,彻底歼灭了国民党区寿年兵团部、整编第七十五师和整编第七十二师一部,合计歼敌5万余人,收复了老河口、杞县等7座县城,取得睢杞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得中原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发生过无数次激战,其中,决定全局的战役在这一带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是东晋时代的淝水之战,北方苻坚率兵80万南侵,结果被谢玄一战击溃;第二次是唐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叛军从河北南下,张巡、许远等将领以少数兵力死守睢阳,叛军进攻的锋芒被重挫,从而扭转了战争局势。豫东战役的胜利,彻底瓦解了国民党的中原战略部署,改变了中原和华东战场形势,为我军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决战,全歼国民党军主力于长江以北创造了条件。
粟裕大胆建议,改变中央跃进东南的战略部署
1948年1月底2月初,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决定组织以陈毅为司令员和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和副政委并兼第一兵团司令员和政委的东南野战军渡江南进,吸引中原国民党军回防江南。由粟裕率第一、第四、第六纵队经充分休整后,先行渡江南进,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到达闽浙赣边区。同时,毛泽东还打算在1949年初以华东野战军第三、第八、第十纵队组成东南野战军第二兵团,继续渡江南进。
遵照中央军委指示,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一兵团第一、第四、第六纵队,于1948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转移到黄河以北濮阳地区进行整训,为执行渡江南进的战略任务作准备。
整训期间,粟裕深入研究了中原战场的敌我情况,尤其是1948年春中原战局的发展情况,审慎地权衡挺进江南这一战略行动的利弊得失后,决定大胆向中央军委提出自己的建议。
1948年4月18日,粟裕经过长达两个多月的反复思考,深入分析了中原地区敌我双方的态势,3个纵队渡江南进的利弊得失,向中央军委发电,建议华东野战军第一、第四、第六共3个纵队暂不过江,集中中原我军主力,背靠晋冀鲁豫和山东解放区,在中原的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并对敌近后方及深远后方分别派队进击。
“如中央认为上述意见可行,则建议集中华野之大部佯攻(或真攻)济南,以吸引敌第五军北援而歼灭之。而后除以一部相机攻占济南外,主力则可进逼徐州,与刘邓会师,寻求第二次歼灭战。”
中央军委非常重视粟裕的这个建议,毛泽东亲拟电文,要粟裕与陈毅共同北上,去中央“商量行动问题”。
4月28日,陈毅、粟裕一起赶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中央机关驻地。毛泽东亲自出门迎接,中央书记处的成员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都出席了会议,当面听取粟裕的意见。同时,还请了薄一波、李先念等同志一起参加研究。
粟裕用了一个多小时,详细讲述了自己的思考结果和根据,并补充了许多电报上没有的情况。
粟裕讲完后,毛泽东等人又就有关事宜提出了一些问题,粟裕一一作了圆满的回答。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当即进行研究,完全同意了粟裕的方案,作出了华野3个纵队暂缓渡江,准备歼击敌第五军的重大决定。这为日后的豫东战役的胜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5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进一步统一和加强中原地区党政军的领导,调陈毅、邓子恢到中原局工作,任中原局第二、第三书记,并分别兼任中原野战军、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和副政委。陈毅在华野的职务由粟裕代理,此后华野的工作就由粟裕主持。
深思熟虑,在鲁西南拉开豫东战役的序幕
建议被中央采纳后,粟裕把目光投向中原北部的三角地区——鲁西南。此时,国民党整编第五军这条“大鱼”,就逗留在定陶、城武(今成武)一带。
第五军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也是国民党军队中最早的机械化部队,在抗日战争中曾打过多次硬仗。著名的昆仑关之战和参加中国远征军浴血缅甸战场,使得其名声大振,军长邱清泉也非等闲之辈,曾手书条幅“头经刀砍始为贵,尸不泥封方为香”,是一员难对付的骁将。他亲率第五军与华野多次交手,虽未捞到便宜,但也没受过重创,气焰十分嚣张,国民党方面更是煞有介事地宣扬共产党有“逢邱不打”之说。
5月20日,粟裕拟订了以歼灭邱清泉部于鲁西南为目标的作战方案,并上报中央军委。根据粟裕的作战计划,5月24日,陈(士榘)唐(亮)兵团第三、第八纵队在宛西战役中再克许昌,歼守敌第二十一旅后,由许昌东进。邱清泉率第五军并指挥整编第七十五师,由定陶、城武地区向太康、淮阳方向行动。
邱清泉
为策应华野一兵团南渡黄河,钳制位于临颍地区的国民党胡琏整编第十八军,中原野战军于5月25日发起宛东战役。粟裕指挥黄河北岸的华野第一兵团等部乘机于5月30日、31日南渡,至菏泽、巨野与中野第十一纵会合,拉开了豫东战役的序幕。
华野第一兵团南渡黄河,使国民党当局大为惊慌。他们估计解放军在陇海线北有10个纵队(含山东兵团)兵力,很可能分东西两路向徐州进迫,先解决外围,进而夺取徐州,而后直逼江南。为保徐州,阻止华野主力南下,蒋介石令邱清泉兵团及整编第七十五师北返阻击,并令整编第八十三、第二十五、第七十二师及整编第六十三师一个旅等,分别自平汉铁路南段和苏北地区向鲁西南急进,企图与华东野战军主力决战。
临时改变主意,决定攻打开封
鉴于敌在鲁西南地区集结了如此庞大的兵力,我军与之决战的条件尚未成熟,万一打成胶着状态,则于我军不利,而陈唐兵团正由临颍地区向通许、杞县开进,第八纵队距开封只一日行程。粟裕当机立断,临时改变了在鲁西南作战的计划,定下了“攻取开封,调敌西援”和“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方针与部署。
6月16日,粟裕、张震联名向中央军委及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以及华东局发电,说明攻打开封的考虑。在向上呈报的同时,粟裕给各纵队下达了新的作战命令,以陈唐兵团第三、第八两纵队组织攻城;另用主力担任阻援和牵制任务,其中以中野九纵秦基伟部插入郑、汴之间,阻击孙元良部整编第四十七军东援开封,以中野十一纵王秉璋部和冀鲁豫军区的一个旅于巨野地区,从侧后牵制邱兵团;以华野第一、第四、第六纵队迅速楔入定陶、曹县、民权、考城地区,用运动战防御,阻击邱清泉兵团西援开封;以冀鲁豫军区和豫皖苏军区一部分兵力相机攻占东明、兰封(今兰考),破袭陇海线兰封至野鸡岗段铁路。
为了加强战略上的配合,粟裕又令华野山东兵团在攻歼泰安、大汉口、曲阜、邹县等地守敌后,继续扩展津浦路济(南)徐(州)段的攻势,围攻兖州;令华野苏北兵团(辖二、十一、十二纵队)在陇海线新安镇海州段发动攻势,以牵制敌人。
6月17日9时,中央军委的复电到了。电报完全同意粟裕的应变部署,并指出,“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情况紧急时独立处置,不必请示”,“另注意文物保护,开封是古都”。
同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的复电也到了,指出:豫东战役第一步以保障攻开封为主,第二步打谁视情况而定。决定以仍归中野指挥的华野十纵进至上蔡地区,与中野一、二、三、四纵阻击胡琏兵团北援。刘、邓、陈并嘱粟裕大胆地集中力量攻取开封,南面援敌有中野阻击,不必顾虑。开封是河南省省会,中原重镇,政治、军事地位重要,虽有国民党守军3万余人,但指挥不一,内部有矛盾,战斗力不强,且处境孤立,援军主力集团在距开封100公里以外,而华东野战军外线作战的西线兵团和中原野战军一部相对靠拢,且战斗力较强。
攻破开封,歼敌3万
在国民党众将领中,邱清泉是第一个看出粟裕的真实意图是准备打开封的人。他频频出动飞机实施空中侦察,还专门派遣谍报人员潜入解放军所在区域侦听、收集情报。当他察觉华野、中野部队机动迹象时,忙向蒋介石呈电:“……未来作战可能在开封,望总统早作决定。”
但奇怪的是,南京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和徐州“剿总”、华中“剿总”却坚持认为:在开封无真正战斗。因为他们见解放军呈南北对进之势,进一步认定解放军要在鲁西南夹击邱清泉部。当华野第三、第八纵抵近开封时,他们认为是共军“声东击西”的“故伎重演”。
6月15日中午,陈士榘、唐亮在围镇地区接到了攻打开封的命令。6月16日晚,第三、第八纵队隐蔽向开封急进,17日晨突然兵临城下,对开封守军发起猛烈攻击。18日黄昏,袭占宋关。守军放火烧关后撤至城内固守。
当夜,部队分成东、南两面攻城。19日凌晨,攻城部队突入城内,投入巷战。战至20日深夜,守军残部退踞城西北龙亭、运动场核心阵地。
我军围攻开封期间,蒋介石飞临开封上空督战。他一面令空军大力配合地面守军作战,一面督令多路增援。蒋介石还下令国民党空军对开封城进行残酷轰炸。成千吨的炸弹、燃烧弹倾泻在开封的街道和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在蒋介石的严厉督令下,邱清泉部由城武、曹县西援,被我华野第一、第四、第六纵队,两广纵队和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阻于兰封以东的内黄、红庙一线,无法前进。敌孙元良部由郑州东援,被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和豫皖苏军区第五军分区部队阻于中牟地区。南面的胡琏部,被我中野第一、第三纵队和华野第十纵队压制在上蔡以北地区。与此同时,华野山东兵团围攻兖州,苏北兵团攻克海州以西墩尚、阿湖、房山等地,有力地保障和策应了开封作战。
6月20日黄昏,开封战役接近尾声,敌人困守的阵地只剩下龙亭核心工事了。
龙亭屹立在一座由青砖砌成的13米高的台基上,雄踞全城最高点,土厚墙坚,上有工事密布的建筑物,下有巨大的地下室,上下连通,有5层火力网。以龙亭为中心,四周是地堡和炮兵阵地。龙亭的西、北、东三面有大片的开阔地。守敌虽已成瓮中之鳖,但仍凭借这一有利地形进行顽抗。突击部队为了肃清残敌,于6月20日夜至21日晨,对龙亭主阵地进行了两次试探性攻击,均未能成功。炮兵指挥员指出:将火炮推进前沿,进行近距离射击,可保证准确命中敌军堡垒工事。21日,重新调整部署后,解放军对龙亭发起了最后攻击。激战5个小时,龙亭被攻克,歼敌近万人。至22日晨,开封守敌全部肃清。
开封战役歼灭国民党整编第六十六师师部及所属第十三旅、河南省两个保安旅等部3万人。国民党整编第六十六师中将师长李仲辛被击毙,少将师参谋长游凌云被俘,省政府主席刘茂恩化装潜逃。
千古笑料:蒋介石称“5天之内收复开封,届时再见”
此战役于6月17日突然发起,至22日晨,开封解放。
开封的解放,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当时,国民党“国大”正开会,“国大”代表在南京又吵又闹,要求蒋介石限期收复开封。留在南京的河南‘国大’代表、河南籍参议员听到开封城破的消息,吵吵闹闹,闯入总统府。蒋介石不见,但传出话:“5天之内收复开封,届时再见。”
为挽救颓势,平息舆论,国民党军决心集中主力寻我军决战,以挽回面子。国民党军向开封迅速集结,为我军分割包围,进行下一步的歼灭战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战机。粟裕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战机,运筹帷幄,发起睢杞战役,从而使我军取得重大胜利。
为挽回败局以安人心,蒋介石令邱清泉部及第四绥靖区刘汝明部由兰封、菏泽地区继续向开封攻击前进;同时以第六绥靖区副司令官区寿年率新组成的第七兵团(辖整编第七十五师、第七十二师和归整编第七十五师指挥的新编第二十一旅),由民权地区经睢县、杞县迂回开封,与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主力决战。
面对敌两路重兵,粟裕冷静地思考后认为:区寿年兵团仓促编成,战斗力较弱,区寿年缺少对我作战经验,比较好打。如能设法诱引邱、区部拉开距离,则可以出现歼敌的战机。
华野副参谋长张震组织研究提出了两个方案:一、利用现态势阻击邱清泉兵团,掩护处理战利品与转运伤员,将邱兵团诱进开封,扩大其与区寿年兵团的距离,而后在运动中歼灭较弱的区兵团;二、阻击增援开封之敌,争取一周时间,搬运缴获物资,而后撤至黄泛区,整理组织,休整待机。粟裕赞成第一方案,将作战预案报告中央军委并刘伯承、陈毅、邓小平。
26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第一方案,并指出:区寿年与我军作战经验较少,且处于犹豫徘徊、主意未定之时,正是我军歼击之良机,要力争歼其两个整编师,当然,能解决其一个整编师也很好。接着,刘、陈、邓也来电同意军委决定,中野负责阻击由南面北援之敌胡琏部。
接到中央军委复电后,粟裕即于27日下令部队投入豫东战役第二阶段——睢杞战役。当晚及次日,解放军攻坚部队及阻援部队,均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交战。
改变战术:放弃开封,发起睢杞战役
鉴于开封守军已被歼灭,国民党援军正多路逼近,粟裕便决定改变战术,由攻城阻援改为弃城打援。6月26日晨,粟裕下令我军主动撤出开封。这一行动,利用了邱清泉急于西进的急功近利的心理,又给多疑的区寿年造成了错觉和犹豫。
邱清泉果然上当,以一个旅配合刘汝明部重占开封,主力尾随我第三、第八纵队向通许方向开进。区寿年兵团于26日进抵睢县西北铁佛寺、龙王店、榆厢铺地区后,开始徘徊不前。这样,邱、区部之间,便形成了40公里的间隔,这正是粟裕所希望看到的。
粟裕按战前拟订的方案,于27日晚命令位于睢县以南、由叶飞指挥的第一、第四、第六纵队及特种兵纵队组成的突击部队,以尹店集、龙塔岗、榆厢铺地区为目标,实行南北夹击,围歼区寿年兵团。粟裕同时下令我第三、第八纵队于邱清泉部进入开封后,即由通许掉头向东,会同17日由上蔡地区北上的第十纵队在睢县以西构筑阻援阵地,隔离邱、区两兵团,阻止邱清泉部东援。
同时,中野九纵也进至郑州东南地区,阻击孙元良部东援,并从侧后牵制邱清泉部。冀鲁豫军区和豫皖苏军区一部兵力破袭陇海路徐州至民权段,直接配合野战军主力作战。山东兵团继续包围兖州,吸引国民党军整编第二十五师北援。苏北兵团主力向淮海地区展开攻势,威逼徐州。通过部署,粟裕把握了稍纵即逝的战机,运用战役第一阶段攻城打援的效果,选择以睢县、杞县一带的区寿年部为战役第二阶段的歼击目标。
区寿年兵团被围后,6月27日,蒋介石由国民党空军总司令周至柔陪同,乘飞机到睢县、杞县上空督战。当天下午6时,蒋介石在徐州写下手令,严令邱清泉迅速攻击前进,与区寿年、黄百韬会合。
邱清泉在蒋介石的严令催逼下,全力驰援,遭华野西线兵团阻援部队阻击。蒋介石不得不将进至滕县北援兖州的整编第二十五师调回商丘,与第三快速纵队和交警第二纵队组成西援部队,以整编第二十五师师长黄百韬为司令,星夜兼程西援。
在中野十一纵和两广纵队各一部阻击下,黄百韬部于7月1日抵达胜县东北帝丘店,距整编第七十二师驻地铁佛寺只有10公里,但仍无法与其会合。
在东面担负阻援任务的我中野十一纵等部队力量单薄,但粟裕此时手中已无兵可调,于是立即致电中央军委请令华北军区的冀鲁豫独立第一、第三旅参战。这样,除中野主力在平汉路方向阻援,和华野山东、苏北两兵团实行战略支援配合外,直接参加豫东战役的我军共达20万人,与国民党军12个整编师、快速纵队及其他特种部队等共25万余人,进行了艰苦激烈的较量和厮杀。
这时,敌徐州“剿总”企图以区寿年兵团固守待援,吸住我军主力,以邱清泉部与黄百韬部东西对进,在睢杞地区与我决战。面对战场形势的发展变化,粟裕决心调整部署,改变原来的突击重心,并从阻援部队中抽调兵力加强突击力量,集中力量先歼黄百韬部于帝丘店地区,然后再歼整编第七十二师。
粟裕决定以三、十纵及八纵一个师继续阻援;以八纵主力、六纵十七师围歼榆厢铺、何旗屯之七十五师残部;以中野十一纵监视整编第七十二师,并为战役预备队;以一、四、六纵,两广纵队东移合围歼击黄百韬部。从7月3日至7月4日早晨,黄百韬部被我压缩在帝丘店及其外围的10余个村庄内,并歼其两个团。
7月2日晚,第一、第四、第六纵队及两广纵队向黄百韬兵团全线出击,实施合围,激战至6日晨,歼其3个团,黄百韬兵团余部缩踞到帝丘附近顽抗。这时,敌军的各路援军均已靠近。为保持主动,经中央军委批准,于7月6日晚,我军参战各部队撤出战斗。这时,东援的邱清泉部已进抵龙王店以北地区,西援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已从商丘进到宁陵及其以西地区,胡琏部先遣队从平汉线向太康以北急进。形势越来越严峻。7月6日,粟裕作出决定:一定要在敌重兵靠拢之前,结束豫东战役!
7月7日,粟裕向中央军委报告了战场形势,并提出“北撤民权、考城、菏、曹、定地区,争取休整”的建议。7月8日,毛泽东复电:“在来电所述各种情况下,你们的撤退是正确的。”
至此,豫东战役第二阶段——睢杞战役胜利结束。睢杞战役共歼敌5万余人。
豫东战役历经了20个昼夜的连续作战,胜利结束。睢杞战役从6月27日起到7月7日结束。在这极度紧张激烈的10天交战中,我方共歼敌5万余人。敌兵团司令区寿年和整编第七十五师师长沈澄年均被俘,同时被俘的还有兵团参谋长林曦祥和区寿年的副官。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区寿年被俘时,口袋里仍然装着一张国民党国防部统一印制的战地通缉令,上面就有粟裕的名字及照片。
豫东战役是开启解放军对中原战略进攻序幕的一次重要战役,打开了逐鹿中原的局面。
睢杞战役,歼敌5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