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吞武里王国建立者郑信
郑信(1734年-1782年),祖根澄海上华镇(今广益街道)华富村人,系暹罗(今泰国)吞武哩王朝开基国王。父亲郑达(后改名郑镛),年青时在故乡无以为生,那时正是清康、雍年间,我国闽粤两省居民移居南洋一带谋生者居多,潮州人出洋赴暹罗国的人也不少。郑达的故乡人已早有不少人冒险飘洋过海到暹罗去寻求生路,当时恰巧有一同乡也要到暹罗去,于是他们便约定在樟林乘红头船,经过几十天的风浪之险,在暹罗国都大城登陆。
郑达初到暹罗,人地生疏,得乡里人介绍,在一家小商店当佣工,几年后,熟悉当地一切情况,并学得暹语之后,自己贩卖水果,后包揽赌税,为暹罗王朝财政筹辟财源,为政府增加了巨大收人,自己也因利乘便发了大财。后娶暹女洛央为妻,1734年4月17日生下郑信,不久郑铺便过世了。
由于郑信的父亲先前和王室的达官贵人都有来往,当中和一名财政大臣披耶却克里较好,两家关系密切,昭披耶却克里喜欢郑信天赋聪明,收他为义子。从此,郑信就接受了暹罗贵族子弟的传统教育。13岁那年,昭披耶却克里便带了这位义子进王宫朝见国王,国王见他长得一表人材,自然高兴,封派他一个侍工官职,自此可以常常入宫,暇时又用心学习中文和暹文、印度文,都很通顺流利。21岁入僧院当了3年和尚,还俗后不久,便被提升为达城的县长。由于他热爱人民,为地方做了很多好事实事,深为人民爱戴。那时暹罗王朝的吏治很不修明,地方官吏大多颟顸贪懦,难得郑信这样一位好地方官,老百姓自然歌功颂德,十分敬爱这位郑青天。他的政声上闻,王朝给他晋爵为披耶,并下令擢升他为甘壮披烈市市长。从此,他名扬全国。泰国人一般称他为披耶达信。
值得一提的是:甘市在当时是一个人口繁盛的大市,居交通要冲,应兴应革的工作很多,郑信这位年青市长就任以后,从容应付,按步施行,市民心悦诚服,一致拥护。最难得的是:甘市地处要冲,也是军事上防地,暹罗和缅甸屡世相仇,干戈连续,一遇有事,甘市在国防上必须固守。以前军事设备不足,军人素质尤差,郑信到任后,很注重军防,训练士兵,一时文武并举。果然后来缅军人侵,甘市以一城之坚,挫敌军10万之众,不能不说是郑信的远见卓识。
1766年底缅军围困大城,郑信奉命前往京都救援。被封为护都将军。杀得缅军溃退下来,离城数十里外驻寨,以后缅军几次进攻,都给郑信迎头痛击,士气为之大振。但国王左右权贵,眼看郑信权重功大,国王宠信有加,心怀嫉忌。他们身处危城,仍然争权夺利,他在国王面前乘机说郑信坏话,搬弄是非,散布谣言,中伤郑信。
有好几次郑信和他们商议攻守战略,那班权臣既提不出合理意见,不但不支持郑信的正确战略决策,反而提出反对意见,郑信以大局为重不客气驳斥他们,更加引起他们的愤嫉,因此,在国王面前说郑信挟权自大,心怀叵测,这位昏庸的国王慢慢对郑信怀疑疏远,信任不如先前了。举一个例子:有一次,郑信以敌大队突击,来不及报告国王即开炮迎击,权贵们即乘机向国王说:“王上听到刚才的炮声吗?郑信没有报告王上便擅自开炮,违抗王令,心中还有王上吗?”国王因此大怒。原来国王是一个色迷的人,恐怕宫女们开炮受惊,曾下令开炮必须先报告,以便通知宫女。国王一怒之下,对郑信大加斥责,几乎要治他死罪,要不是举朝无人能抵抗敌兵,郑信早已断送性命。
1767年4月,郑信眼见危城下那些昏庸君臣,知道大局难以支持,与其同归于尽,不如及早冲出敌围,再图复兴大计。当晚只好率领手下的500名泰、华士兵,冲出缅军重围。国都不久陷落。缅军入城杀掠,庙宇宫室,尽付一炬,可怜暹室数百年精华,荡然无存。那位糊涂的国王呢?在城陷之时,仓皇出逃,从此生死不知,料想是给乱兵结果了性命。
郑信突围之后,迳奔暹罗湾的东海岸暂驻。各地军民相从者日众,华侨也相随效力。郑信以东海岸罗勇和尖竹汶府作为复国基地,招兵买马,一时应者云集,很多华侨也踊跃参加。因郑信领导的是正义复国之师,同时治军严谨,得到人民的拥护,力量不断增强。到了1767年11月,仅仅用了半年时间,郑信便把缅军逐出国境,光复故乡,雪洗国耻。随后便着手救济流离百姓,并找到国王遗体重新举行国葬。郑信见大城已成废圩,于是决定重建新都于吞武哩.这时大城王朝的王族已经死亡殆尽,而郑信深得人民爱戴,因此,在1767年12月28日,年仅33岁的郑信受群臣劝进,便在新都登上王位。
国家虽然赢得了独立,但此时的暹罗却是四分五裂,各大封建主据地称雄。郑信用了将近3年时间,扫除了4股较强的封建割据势力.首先对付的彭世洛的割据势力。彭世洛是泰北的一等城市,它的统治者是昭披耶彭世洛;其次是泰东北部的披迈城为中心的割据势力的首领贴披碧。这两股割据势力都是大城王朝的旧贵族;三是南部的六坤,六坤是泰南的一等城市,统治者是帕巴腊继其叔父当了六坤王以后,不断扩大统治范围,成为独霸一方的割据势力;最后是泰北部的代表僧侣封建主利益的枋长老割据势力。枋长老既是僧侣,又是封建诸侯,以擅长符咒法术而出名。
在消灭这4股主要割据势力之后,遇罗国内基本统一,郑信创下了重大的历史功绩。1770年11月14日至16日,吞武哩王在彭世洛城举行了3天的隆重庆典,庆祝暹罗复归统一。
正当郑信统一了暹罗之时,缅甸军又兴兵进犯。郑信又用了6年时间来巩固暹罗已经获得的独立,屡次打败了人侵缅军,而且在1775年从缅甸人的手里夺回了北方重镇清迈,使这个分立数百年,数度易手的小邦归入暹罗的版图。
关于郑信的最后遭遇,死于非命,实在令人惋惜。1782年4月6日,在他的部将(也是他儿时的好友)却克里带兵出征真腊(即今柬埔寨),听说国内变故之时撤军回到京城的第二天,更下令用檀香木棍将郑信打死,同时被杀还有随军主管后勤的王子昭水、皇孙等人。接着却克里登上王位,号称拉玛一世。他把首都从吞武哩迁到河对岸的曼谷,史称曼谷王朝。
吞武哩王朝灭亡的原因,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主要是由于民族矛盾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国内阶级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未能调整日益紧张的阶级关系导致发生大城居民的造反,是促成吞武哩王朝覆灭的直接原因。过去暹罗历史上说他得到癫狂之症,常神经错乱,举措失常,政令苛暴,不得人心。至于他病的由来,有说是因他的宠妃与人暖昧,一时刺激过度所致等等。这无疑是因为曼谷王朝初期,由于却克里弑信自立,名声很不光采,故意编造郑信许多谣言,以作为建朝的文饰罢了。
据泰国一些野史,有一段记载他被捕时的情形,说:“郑信为叛将逼困,他的忠心卫队原本决心抵抗,但郑信恐怕因此伤害百姓,坚决加以制止,从容就捕。”从这一点看来,他神经错乱,举措失常之说法,实非事实。后来的历史学家曾公正地作了这样的定论:“由于郑昭(注:郑昭的“昭”为泰语“王”的意思)被弑,才建立起却克里王朝,但泰国今日能得到自由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实赖当年郑昭复国之功。”
郑信对泰国的国家和民族做出的重大贡献,泰国人民(包括华侨、华人)对他非常敬仰,公认他是泰国民族英雄,尊他为泰国大帝之一。1950年,泰国政府在吞武哩建立郑王纪念像,供人民瞻仰。泰国政府还规定,每年12月28日为“郑王节”庆典。现在澄海市上华镇(今广益街道)华富村还保留郑信宗祠,可惜年久失修,残破不堪。在村外乌鸦地,有郑信衣冠冢,是澄海市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泰国诗琳通公主专程来到这里拜谒郑信衣冠墓,并将一顶绢制王冠送给当地政府,随同的泰国华侨还赠送了一尊达信骑马铜像,仿曼谷吞武里广场上的巨型达信铜像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