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将军熊兆仁:37岁任司令员,90岁还在为祖国发展四处奔波
前言
疫情爆发后,可爱的英雄们舍弃小家奔赴在抗疫前线,用自己瘦弱的身躯保护着身后的万家灯火;用共同的信念守护着我们。即使世间万物多么美好,也抵不过他们劳累后的舒心一笑让人感动。
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总会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心系万千百姓,舍小家顾大家,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为之奋斗。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有这么一位年长的将军,37岁担任司令员,90岁高龄还在为祖国的事业四处奔波,退休之后又奉献于公益事业。
①
1912年熊兆仁出生于福建。福建地处沿海,经济比较发达,思想观念也比较开放。在当时动荡不安的一个时代;熊兆仁从小就接受西方教育,受其影响;他感受到了祖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于是便立志要改变现状,报效祖国。
1928年,年仅16岁的他报名参军,并在1933年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参军的日子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熊兆仁从不抱怨,任劳任怨,遇到问题虚心请教。在土地革命时期,他担任福建军区第九团排长、闽西红军大队长,并且还在南方打了三年游击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凭借着出色的军事能力,经常出奇制胜,并取得了优异的战绩。
但战争的残酷和战友们一个个的牺牲,让熊兆仁想结束战争的愿望更加强烈。在战士们心中,他在工作上是一个十分严肃的人,具有领导威望;生活上,又像亲人一般照顾、关爱着我们,因此大家都十分喜欢他。
1934年,熊兆仁在党校学习后,就被组织上任命为苏泽军区的副司令员,年仅31岁的他就当上了军区司令,可见他身上却是有着许多出色的地方。
②
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正式成立。这一举动代表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开启了新的篇章;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实现了独立自主的生活。熊兆仁一直想要改变中国现状的愿望也实现了。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过上了好日子,自己当家做主。熊兆仁他们也不需要在战场厮杀了,但他们还是在秉承着螺丝钉精神,哪里需要,哪里去。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当时中国的经济和工业基础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很多的领域都需要有人身先士卒进行尝试。这个时候熊兆仁便主动要求投入祖国的建设当中去;在发电、水利等许多基础建设工程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③
不久后,熊兆仁被任命为福建军区司令,需要前往福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守卫百姓的安危。回到家乡的熊兆仁,看到家乡的落后与贫穷,深深地刺激到了他,便决定要为自己的家乡做些什么,在经过调查后,发现家乡因缺乏基础设施,导致经济落后。于是在他的组织下,联合好友一起给上级领导写了一封信,希望国家能够帮助自己的家乡完善基础设施,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在熊兆仁的努力下,棉花滩水电站建立了起来,并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1955年党中央授予熊兆仁少将军衔,荣耀三级八一勋章,这是中央和人民对他门工作的认可和赞赏。
1983年,年仅72岁的熊兆仁到了该退休的年纪。尽管他不愿服老,但还是不得不承认自己年事已高,很多事情都已经力不从心。在党的坚持下,他只好选择了退休。
一般来说,大部分的人在退休后都会选择安逸的生活,种种花、养养鸟,四处旅游,放松自己,他们一生操劳,为人民服务,退休后应该享享清福,做自己喜欢的事。但熊兆仁还是在为国操劳,积极参加公益事业,为扶贫事业到处奔波。并思考着如何改善百姓的生活,如何能够让我们国家更加富有。想要致富,先修路就是当时熊兆仁所坚持的道理。
1977年,已经90岁高龄的熊兆仁再次上书给中央,希望能够建设赣龙铁路,将大山里的东西带出去,让孩子们也能够接触到外面的新鲜事物。他多次往返北京,终于在2005年完成了铁路建设,同时也解决了困扰当地百姓多年的问题。
即使年迈,也未能阻挡熊兆仁的爱国步伐,他在用实际行动阐述着为民服务四个大字的含义。他是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的人,而且还将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国家。他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结语
生于乱世,但奉献之火从未泯灭,从小就立志报国,年少的他便想着改变中国的现状。将青春遗留在了战场,将岁月奉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中。把对祖国的热情投入到每一份工作,为祖国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余热。
感谢那些为祖国建设无私奉献的战士们,如果没有他们的负重前行,怎么会有我们如今的美好岁月生活,我们应时刻牢记他们,像他们学习,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