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文史]枣阳第一次解放
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在重庆签订了“双十协定”。但是,未过三天,蒋介石就背信弃义,撕毁了“协定”,颁布“剿共”密令,调集四个战区的20多个师及地方反动武装,在第五战区刘峙统一指挥下,向我中原军区进攻,妄图围歼我中原部队。为了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计划,我新四军第五师野战纵队,在应山北的吴家店举行了誓师大会,决定向桐柏山进军。
解放枣阳城 县长被撤职
1945年10月20日,中原军区野战纵队由四望山向桐柏挺进,先后解放了桐柏县城和随北新城--带,歼敌千余,缴敌大批武器弹药,充实了我军装备。接着,十三旅十四旅兵分两路,由随北向枣阳进军。10月27日,解放了枣东刘升,28日上午,枣东北鹿头、吉河相继解放,县城内国民党机关头目象热锅上的蚂蚁,惶恐不安。下午三时左右,我军十四旅未等十三旅赶到,首先由北门打响了攻城的战斗。当时城内国民党部分机关公务员听到枪声,纷纷由城西角溜下城墙外逃,攻城战士见不是持枪对抗的武装敌人,就让其西逃。经过短时的激烈战斗,十四旅攻进城内,歼敌警察大队(800余人)、警察局第三中队、后备队、城关镇公所、义警队等共千余人;俘敌警察局长赵鹏程、指导员兼义警队队长胡琪瞻及士兵400余人;县长黄钟华带领警察一、二中队残敌80余人及国民党、三青团要人向枣西逃窜。我军追至齐集北的魏岗,与敌激战,残敌不支,又溃逃徐寨寨内,闭门顽抗。我军紧追不放,将敌包围,于10月30日拂晓,集中火力,攻破城堡,歼敌过半,县长黄钟华右脚骨胳被击成重伤,由随从架着冲出寨外,溃逃张官营治伤,其余党部三青团机关头目,在残敌护送下,经襄(阳)北古驿逃进襄阳城。嗣后,黄钟华又逃往河南新野县境“避难”,被国民党襄阳专署报请省政府批准撤消其枣阳县县长职务。
接任县长来绍成龟缩襄阳搞策反
1945年11月5日,国民党保康县县长来绍成奉令到襄阳专署接任枣阳县县长之职。来绍成未等黄钟华到襄阳专署移交县印,即于11月11日借用县党部三青团机关印章行事,并与逃襄的党、团、参(议会)等机关头目及区、乡(镇)长会商策划,将全县划为三个区,并确定了临时负责人,以配合国民党第五战区第三纵队曾宪成部反扑枣阳的行动。当时划分的三个区是:
一、以太平、双河、新市、鹿头、刘升、吉河、兴隆七个乡为一区,由刘侠弱(县临时参议会副会长)、沈子元(县参议员)负责。二、以城关、琚湾、蔡阳、七方、徐寨、齐集、湖河七个乡为一区,由傅玉良(县救济院长)负责。
三、以王城、乌金店、资山、清 潭、唐店、万善、吴店、梁集、耿集、板桥、宋集十一乡为一区,由李敬之(平林区长)、李梦穉(县参议员)负责。
同时,来绍成还派县警察大队代大队长张庆阳、县干训所代教育长刘汉成,带领警士赴平林;派警察大队代大队副郭云照、代中队长王振欧赴七方、杨垱、徐寨、新市;派警察队中队长王长运(外号王老面)、分队长黄克敬赴琚湾、蔡阳召集散失长警,联络整训地方武装,配合反扑行动。
各区临时班子成立后,来绍成即纠集逃往襄阳的枣阳县党部书记邱以鼎、三青团干事长王荣运以及县参议会、税务局、田粮处、救济院、农、工、商会头目及县警察残部武装110人,由襄阳出发,分两路向枣阳窜扰。当南路行至东津湾、北路行至双沟时,均遭我军阻击,又被迫撤退,龟缩到襄阳城内,靠向襄阳县政府借粮借款度日。
敌军反扑 被歼殆尽
1945年11月7日,在枣北张官营治伤的黄钟华派警察大队第一中队长王长运前往襄阳与敌第三纵队曾宪成部取得联系,共纠合3000余人,于八日晨向枣阳县城反扑。在此之前,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王震部,于11月2日进抵枣阳县城,休整了五天,于11月7日开往湖河镇一带驻防,城内少数工作干部亦转移到城北十里铺,县城被敌军占领。当三五九旅获悉枣阳失守后,决心打好收复县城这一仗。决定八团及七、九团各抽一个营攻城,其余各营打阻击,不让敌人逃跑。
11月9日上午10时,副旅长郭鹏率参战部队由湖河镇出发,轻装前进。到达城北十八里河时,部队停止前进,八团团长尹保仁带领侦察队长赵财和两个侦察员,前往县城侦察敌情。途中捉到一头戴博士帽、身穿长衫的可疑人,并从其口袋里搜出一封信,此信是曾宪成写给敌八十三军军长的,大意是:希望两军合作,攻打桐柏山新四军第五师的部队。审汛中,这个人供出了城内的敌情和当晚的口令。了解敌情后,尹团长等带着俘虏,返回十八里河。郭副旅长听了尹团长的汇报后,当即研究了攻城方案,经过简单的战前动员,战士们个个精神振奋、斗志昂扬,跑步前进。八团用45分钟赶到了枣阳城下。因城周围是七、八尺宽的护城河,只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有入城通道,敌军固守在城门碉堡内。根据情况,尹团长命令三营为先锋,并由侦察队长赵财率50余人走在前面。当敌哨兵问口令时,我先锋队一面回答“大枣”,一面把北门顶开,三营冲进城门,一、二营紧跟入城,一营直奔天主堂,攻打敌司令部,其余各营按照战斗部署,奔赴指定地点。经过长时间激战,除敌司令曾宪成和支队头目逃跑外,其余敌军均被歼灭。此次战斗共俘敌600多人,缴获步枪300多支、子弹100多箱,骡子6匹和敌人准备驮走的12口皮箱(里面装的全是金条、银元)等财物。
建立政权 巩固防地
枣阳解放后,划归为三五九旅防地,并在鹿头镇召开会议,建立了鄂北军分区(司令员张仲翰、副司令员苏鳌、政委曾涤、副政委罗章、政治部主任熊晃);鄂北地委(书记曾涤、副书记吴祖贻、组织部长孙廷甫、宣传部长刘致远、委员李昌);鄂北专署(专员余益庵、副专员李实、高云晖),襄枣宜工委(书记刘慈恺);随县县委(书记谭升乎);唐南县委(书记赵舒天)。三五九旅旅长王震同志亲自到鹿头与分区、地委、专署负责人一起研究安排了枣阳的工作,一面建立地方政权和地方武装;一面出安民告示,发动群众清剿残匪,维护社会秩序,接着成立了中共枣阳中心县委(书记李昌、组织部长苗易,宣传部长魏希、秘书丁鸣,参加县委的还有刘慈恺、唐适宇、张康民等),枣阳县民主政府(县长郭顺安、副县长张康民、甘久芝、财政科长唐适宇)。县委和县政府机关设在原国民党县政府大院(今第二招待所处)。县辖城关民主政府(镇长杨人和、副镇长汪兴甫、镇队副蔡光志、警长何明发),镇政府机关设在南街洞阳观。11月中旬还建立了枣北工委(书记陈任远)、枣东工委(书记沈宾)、枣南工委(书记刘慈恺)、枣西工委(书记冯明高)。同时还通过各工委开展工作,先后在鹿头、逯堂、湖河、琚湾、熊集、吴店、兴隆、清潭、宋集、刘升等地建立了区、乡政权机构,开展征粮、纳税、动员群众参军参战等工作。鄂北专署副专员李实还到新市开展征粮工作,找出枣北大地主刘世全(年收租五千石)及刘佛瞋(年收租三千石)。刘兰廷(年收租千余石)等二、三十人,宣传我党政策,促其自报公议,共筹粮约二十万斤,以应我军急需。同时在城关镇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桐柏军区临时服装厂”,共集中私人缝纫机18部,职工有毛兴国、汪树魁、李春芳、毛兴朝、刘文生等32人,毛兴国为负责人。后迁至鹿头,缝纫机增至30多部,先后共生产军衣6000多件。
正当枣阳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时,国民党集中七个军十四个师的兵力,南北夹击,向鄂北扑来。我军于12月下旬向平汉路以东转移,枣阳地方武装和地方工作干部遂于12月22日全部撤离,使敌军集中主力围歼我军的阴谋彻底失败。
——胡波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