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曾被浪漫诗人抛弃的女子,最终赢得了安之如怡的人生
中国第一桩“文明离婚案”的被离婚者——张幼仪,是世人皆知她是徐志摩最嫌弃的妻子,但你若知道她的身世他根本高攀不起,最终实现人生翻盘,晚年过得安之如怡。
1915年,正在江苏女子师范学校就读的张幼仪辍学回家,嫁给了四哥为她挑选的江南才子徐志摩,徐志摩虽对对这桩婚姻的态度是觉得“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但也期盼是一个新式的新娘。
张幼仪是个典型的“中式姑娘”,虽不漂亮,但温文典雅,克己复礼,贤惠善良。但这些都不是徐志摩喜欢的那一款。从此她就成了他最嫌弃的新娘。
结婚四年,他们在一起不足四个月,都是在徐志摩的假期。他从上海读到北京大学,优秀貌美的女子见识得更多,对她更是爱搭不理,即使只有两人相处时,也是直接视她为空气。
1918年,张幼仪生下长子徐积锴,同年,徐志摩就远渡重洋去留学,他也从一个封建家庭的公子哥儿变成了一个接受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新青年了。
1920年,徐志摩又从美国去了欧洲,在英国的剑桥大学读书,就在康桥的柔波里,他遇到了梦中女神林徽因。
张幼仪在家人的促动下,漂洋过海去欧洲看他。马赛港口远远的第一眼,她的心就凉了半截,半个月的漂泊,看见的还是那副不屑的表情,满是嫌弃。
而那位浪漫诗人为了得到林徽因的芳心,他对待自己的结发妻子不仅冷漠无情,甚至还有点残酷!
他总是对她说“你懂什么?你能说什么?”让她在人面前总是缄默不语;她晕机了,他骂她真是个乡下“土baozi”。最后为了离婚,还让她去打胎,她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他冷酷的回答:“还有人因为火车肇事死掉,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张幼仪最终在德国生下了二儿子彼得,身边没有一个人照顾。而徐志摩却追到柏林要求与她离婚。
张幼仪想禀告一下父母,可此刻的徐志摩哪里还顾及这些:“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直到那一刻,她才知道自己丈夫真正爱的人是谁。
最终,她还是成全了他,并祝福他:“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
徐志摩欢天喜地地接过了离婚协议,成为了民国历史上“文明离婚”的第一人。
对于刚刚产子又遭遇离婚的张幼仪,他丝毫没有考虑她该如何养育他的亲生骨肉,冷酷至极。
也是报应,徐志摩怎能想到自己十年后会横死他乡,还是张幼仪帮他敛尸发丧呢?
看张幼仪的前半生活得如此卑微,被徐志摩弃之敝履一般抛弃,其实在他们的这段婚姻中,徐志摩才是真正高攀的那一个。
张幼仪家世十分显赫,祖父在清为官,父亲是当时的名医盐商。家中兄弟姐妹十二人。
二哥张嘉森在日本留学时与梁启超结为挚友,回国后担任《时事新报》总编,还是段祺瑞内阁时期的总统府秘书长。
四哥张公权二十八岁即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后任中国银行总裁,是上海金融界的实力派。
张幼仪是家中备受疼爱的二女儿,为了让她嫁得风光体面,她的娘家人也是用心良苦,特地派人去欧洲采办嫁妆,陪嫁丰厚得令人咋舌,光是家具就多到连一节火车车厢都塞不下,而是神通广大的六哥安排船舶特地从上海运送到硖石徐家。
至于徐志摩,不过是硖石首富徐申如的独子,想拜梁启超为师,还要通过显贵的大舅子牵线搭桥。
可惜,再显赫的家世背景都无法让徐爱上她,再丰厚的彩礼也不能加重她在他心中的砝码。
他对她的伤害是冰冷刺骨、痛彻心扉的。对别人都是谦谦君子,唯独对她鄙视嫌弃又讥讽,彻底在精神上对她全盘否定,都让她怀疑自己的人生。不得不说,徐也是一个精神PUA的高手。
离开徐志摩的张幼仪逆风翻盘了,可以说是是上演了一部离婚女性的励志大剧。
离婚后,张幼仪选择独自带着幼子留在德国生活,她学习德文打破了生活中的语言障碍,又继续进修,到大学里主攻幼儿教育,完成自己的教师梦想。
1925年,张幼仪的幼子彼得不幸夭折,她携孩子的骨灰回国,葬于徐家祖坟。之后她到东吴大学做了一段时间的德文教师。
有显赫家族的支撑和自身坚强的意志,她找回了自信,从此脱胎换骨。
1927年,张幼仪在上海创立云裳时装公司,成为了当时上海最高端、生意最火爆的服装公司。那时的社会名媛都在她那里做衣服。
后来她涉足金融界,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借助于四哥的人脉关系,使银行走出困境,成为中国女性银行的第一人。
张幼仪承认,和徐志摩的离婚,使得她脱胎换骨。她说:“在去德国之前,我什么都怕;在德国之后,我无所畏惧!”是的,离开这个每天嫌弃她的男人,她获得了重生。
此时,徐志摩对她也是刮目相看,称赞她是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独立的步子站得稳,思想的确有通道!”他们的关系开始真正的对等与平衡,在她华丽转身之后也赢得了他的尊重。
张幼仪是传统的中国女性的典范,回国后,她依旧照顾着徐家二老双亲,精心抚育他们的儿子徐积锴成人,后来她还不计前嫌的接济生活窘困的陆小曼。
从左到右依次是徐积锴、徐申如、张幼仪
徐志摩罹难后,当时陆小曼拒绝承认现实,甚至把报丧的人拒之门外,是张幼仪冷静处理,让自己的八弟陪着儿子徐积锴去山东认领遗体,并给他操办了丧事!而他的女神林徽因则是拿了一块飞机残骸高悬于卧室,别样的纪念!
张幼仪最后还策划主编了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把他的著作尽数收录其中,以供后人保存留念。
上海解放前夕,张幼仪去了香港。她在那里遇到了自己最终的伴侣,医生苏纪之,漂泊的半生终于有了依靠。
婚前她征求儿子徐积锴的意见:“母拟出嫁,儿意云何?”
儿子的回复情文并茂:“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如果说儿女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由此可以看出张幼仪是何等的付出,才会赢得儿子在再婚的问题上有如此善解人意的支持!
张幼仪与苏纪之在香港共同生活了18年,1972年苏纪之病逝。之后,张幼仪去了美国和儿孙们生活在一起,1988年病逝于纽约。
晚年张幼仪口述了一部回忆录《安之如仪》,她坦言自己在徐志摩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子里面,她应该是最爱他的。
是的,张幼仪和那些女子自然是不同的。与她们相比,她不够有趣、不够灵动、更不够美丽,但却为他传宗接代、恪尽职守、为其父母养老送终、也为其善后,是唯一可以信赖,值得托付之人。
对于张幼仪来说,徐志摩永远是一首风花雪月的诗,而她自己,沉默又坚强地过自己的岁月,最终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