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科夫:俄罗斯“短篇小说之王”
他出身贫寒,却用一支笔写尽人间百态;他身患绝症,却坚持行医写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头”之一,却鲜有人知他如何用最朴实的文字,刺穿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 **一、从杂货铺学徒到“文学医生”:契诃夫的早年挣扎**
1860年1月29日,契诃夫出生在俄国塔甘罗格的一个小商人家庭。他的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经营杂货铺,但生意失败后全家迁居莫斯科,只留下16岁的契诃夫独自在故乡靠当家教维生。
1879年,他考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一边学医,一边写幽默小品赚稿费。他的早期笔名“安东沙·契洪特”在当时的滑稽杂志上小有名气,但内容多是博人一笑的段子,直到1886年著名作家格里戈罗维奇写信提醒他:“你有真正的才华,别浪费在无聊的笑话上!”他才开始严肃创作。
**“医学是我的妻子,文学是我的情人。”**——契诃夫曾这样形容自己的双重职业。
---
### **二、短篇小说的革命者:从《变色龙》到《套中人》**
契诃夫一生创作了700多篇短篇小说,被誉为“短篇小说艺术的革新者”。他的作品没有冗长的铺垫,而是用最精炼的文字,直击社会痛点:
#### **1. 讽刺官僚的荒诞**
- **《变色龙》**:警官奥楚蔑洛夫面对一只狗的态度反复横跳,只因狗的“主人”可能是将军。这篇小说揭露了沙皇官僚的奴性与虚伪。
- **《一个文官的死》**: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因打喷嚏溅到将军身上,最终在恐惧中死去,讽刺了专制制度下小人物的卑微。
#### **2. 同情底层人民的苦难**
- **《万卡》**:9岁学徒万卡给爷爷写信诉苦,却写错了地址,希望永远无法送达。
- **《苦恼》**:马车夫约纳失去儿子后,无人愿意听他倾诉,最终只能对着马匹哀叹。
#### **3. 批判社会的麻木**
- **《第六病室》**:精神病院成为沙皇俄国的缩影,正直的医生最终被关进自己管理的病室。列宁读后直呼“可怕”,感觉自己也被囚禁其中。
- **《套中人》**:别里科夫害怕一切变化,甚至晴天也要带伞穿套鞋,最终在恐惧中死去,象征保守势力的腐朽。
---
### **三、戏剧大师:从《海鸥》到《樱桃园》**
契诃夫不仅是小说家,还是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他的剧本打破传统,没有激烈的冲突,却用平淡的日常展现深刻的社会问题:
- **《海鸥》**(1896):讲述艺术家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首演失败却最终成为经典。
- **《万尼亚舅舅》**(1897):揭露知识分子在庸碌生活中的精神困境。
- **《三姐妹》**(1901):三姐妹渴望去莫斯科,却始终被困在外省,象征理想与现实的永恒矛盾。
- **《樱桃园》**(1903):贵族没落,商人崛起,樱桃园的砍伐声预示旧时代的终结。
**“他的戏剧里没有坏人,只有不幸的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莫斯科艺术剧院创始人)
---
### **四、库页岛之行:从“不问政治”到社会批判者**
1890年,契诃夫拖着病体前往库页岛,考察流放犯的生活。他在三个月里走访了近万名囚徒,记录下沙皇专制最黑暗的一面。这次旅行彻底改变了他的创作方向:
- 从幽默讽刺转向深沉的社会批判。
- 从“小人物”的苦难,扩展到对整个专制制度的控诉。
- 作品中的“勿以暴力抗恶”思想逐渐消退,代之以更强烈的反抗意识。
**“如果我是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契诃夫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
---
### **五、英年早逝与不朽遗产**
1904年,契诃夫因肺结核恶化,前往德国巴登维勒疗养。7月15日,他在喝下一杯香槟后平静离世,年仅44岁。
他的影响远超俄国:
- **鲁迅**称他为“写实主义的开山祖师”,并翻译他的《坏孩子》《变色龙》等作品。
- **老舍**的《茶馆》深受契诃夫戏剧风格影响,淡化冲突,聚焦普通人的命运。
- **曹禺**的《北京人》被誉为“中国的《樱桃园》”。
---
### **六、契诃夫的现代启示**
契诃夫用冷静的笔触,写尽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荒诞。他告诉我们:**伟大的文学,不在于华丽的辞藻,而在于真实的观察与深刻的同情。**
**今日互动:**
你读过契诃夫的哪部作品?是讽刺官僚的《变色龙》,还是充满哀伤的《万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