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邮寄费将近1000元,这个婆婆寄的年货真霸气
临近春节假期,环境日渐宽松,很多人已经开始谋划假期安排。而远在老家的父母们,也开始宽慰着外地定居的孩子们:刚放开,你们就别回来了。而事实上,很多人已经三年没有回老家看望父母了,老人嘴里说的是不是他们内心想的,作为孩子,应该能体会到。

既然孩子们不回来,那就给孩子们寄点土特产吧。北京一女子就一下子收到了婆婆从老家寄来的几大包裹土特产:9 只弟、半头猪、5 亩地菜干,以及其它婆婆亲手制作的土味儿,光邮寄费就将近 1000元,霸气的操作羡煞了一众网友。更难能可贵的是,女子的婆婆家也不是大户,这些东西都是婆婆平时省吃俭用攒下来的。
这样的婆婆可遇不可求,是让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婆婆”。很多网友表示,修得这样的婆婆是福气,她的儿媳妇也是个孝顺的人,因为她对婆婆这个举动的情感反馈是幸福、是满足、是感恩。让人羡慕的一家人。
这个新闻引来了不少“儿媳妇”网友的吐槽,她们的想法令人非常反感。
她们不是反思自己孝敬公婆方面有什么遗憾,自己做得好不好,而是把自己的婆婆与上面那位女子的婆婆作比较,说什么那么多年婆婆都没给自己送过1只弟、没从婆婆那得到什么好处等等,妄图在网上勾勒出自己婆婆小气、抠门、偏心、自私的负面形象。
是吐槽也好,是"反酸”也罢,这样的儿媳妇,非但没有得到网友的“同情”,反而遭到了大家的唾弃,自己倒是真切地树立了自私刻薄的形象。
事实上,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而孩子对父母的回报是最有限的。
我有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他的父母都是农民,祖上分家的时候住的是茅棚,俩人就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砍柴、养猪、种茶、挖笋,农闲时候插空去做点小工,尝尽苦、受尽累,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他们家是村里第二家盖的楼房,第三家买的彩电,第一家供出了大学生,也就是我朋友。
朋友讲,他们的好日子是父母双手干出来的,更是父母从他们自己身上省出来的。吃穿用方面,全都紧着孩子,自己是万般舍不得。吃鱼只吃鱼头鱼尾,鱼身子给孩子,吃肉把最好的那块夹孩子碗里,自己吃点小碎渣。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倾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生活。
而这,不就是千千万父母的表达方式吗?
如今朋友已在北京结婚生子、定居多年,他年迈的父母却仍忙碌在田间地头、山林工地,每年都要给他寄来茶叶、笋干。他说,劝了父母好多年,不要再那么辛苦,想吃什么都能买到,可父母就是不听劝,说自己家的东西吃着放心。
是的,就像他的小时候,父母把最好的吃、最好的穿给了他,现在又把最好的茶叶、最嫩的笋干寄给了他,自己却留下晚茶、老笋,可他们还总觉得没有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朋友讲,父母对他的恩情,他怎么都报不完。
有人总想着父母给得不够多,而又有多少人想过自己给父母的够不够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