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曾被灭九次,历代教主都是谁?张无忌只算小角色!
金庸小说与历史相结合,《射雕英雄传》中,咱们通过郭靖的视角,看到了成吉思汗崛起的过程、南宋年间中原大地的风土人情;《神雕侠侣》中,咱们通过杨过的视角,看到了忽必烈的才华、蒙哥的结局;《倚天屠龙记》中,咱们又通过张无忌的视角,看到元末明初时期中原大地在元朝统治阶级的践踏下成了什么样子,也看到了朱元璋、徐达、常遇春等人的英雄事迹。
所以咱们议论金庸作品时,完全可以将历史代入其中。
《倚天屠龙记》中,明教能够统一中原,谁的功劳最大?很多人说是张无忌,在我看来,张无忌算不得什么,江山不是他打得,而是朱元璋、徐达、常遇春等人,张无忌对明教乃至于天下百姓的贡献十分有限,而他那优柔寡断、不够狠辣的性格,使他与历代明教教主相比起来,也只能算一个小角色。

今日咱们聊一聊在金庸笔下出现过的极其了不起的一个宗派——明教。
该教派崇尚光明,与佛教、道教不同,明教弟子所崇拜的是魔王明尊。

该教于唐武后延载元年传入中土,“唐大历三年六月二十九日,长安洛阳建明教寺院“大云光明寺”。此后太原、荆州、扬州、洪州、越州等重镇,均建有大云光明寺。”自此明教鼎盛到极点,后因“会昌灭佛”事件(唐武宗,“会昌三年四月中旬,敕天下杀摩尼师,剃发令着袈裟,作沙门形而杀之。”)明教遭受严重打击,“长安摩尼死者达七十二人。”(第一次被灭)
五代后梁贞明六年,毋乙、董乙二人在陈州造反,二人“以宗教(摩尼教)形式组织群众,夜聚明散,进行武装反梁,屡败官军。”于公元920年(后梁末帝朱友贞明六年)兵败,毋乙、董乙二人与其他首领共八十余人尽数遇难(二次被灭)。
到了宋代,摩尼教正式被称为明教,教众中多有农民、秀才、吏员、兵卒、绿林好汉、江洋大盗、武林俊彦等(金庸小说大概便是以此为切入点),除了“明教”外,它还有别的叫法,如淮南称“二桧子”,江东称“四果”,江西称“金刚禅”而福建又称“揭谛斋”。北宋年间,方腊利用明教造反,震动东南半壁河山,《水浒传》中被宋江所灭,历史上则记载方腊被童贯所灭(三次被灭)。

到了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又有钟相起义,朝廷曾派岳飞率领岳家军前往平定叛乱,后因孔彦舟派奸细混入起义军内部,钟相被杀(四次被灭)。
于此同时,江西地区又崛起了一人,他名为王念经(即金庸小说里提到的王宗石),声势极其浩大,共有20余万人众,后来被江东宣抚使刘光世、前军统制王德所灭(五次被灭)。
此外还有余五婆教主在衢州起事,被神武中军统领杨沂所灭(六次被灭)。
张三枪(当时人称张魔王)教主在江西、广东一带起事,最终于松梓山自焚而死(七次被灭)。
其后便到了《倚天屠龙记》时代,在张无忌、朱元璋、徐达、常遇春等人努力下,明教崛起,驱逐胡虏,光复汉室,并开创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之后,朱棣上位,明教星星之火始终不熄,永乐年间出现了唐赛儿起义(这是一个女人),山东都指挥佥事卫青,明教再次衰败,唐赛儿出逃,下落不明(八次被灭)。
明教自此一衰再衰,然而到了清朝中后期又有白莲教起义,嘉庆九年(1804年)九月被平定(九次被灭),这可能是明教最后一次起义。
自此以后,明教几乎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但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只要中国还有百姓在受苦、只要人心渴望安慰,明教就会永远扎根于中原大地之上,在今天的福建省福州市仍有浦西境明教文佛祖殿,福建泉州晋江市也仍存有小型摩尼寺,当地俗称草庵寺。
明教前后被灭九次,而历代教主方腊、钟相、王念经、余五婆、张三枪、唐赛儿等,哪一个气概不高过张无忌?其优柔寡断、迂腐善良之性,便已令他成不了大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