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四大野战军都打过败仗,最严重的分别是哪4场战役
解放战争是一段充满热血与荣耀的历史,我军通过顽强拼搏最终胜利推翻国民党政权,迎来新中国的曙光。
我军主力分为四大野战军,每一支队伍都是精锐,有战必胜的决心和不屈挫败的信心,但不可否认的是四大野战军都同时遭遇过重挫。
我们印象深刻的十大战役中分布着他们的身影,其中三场是失败的,第三场是我军六大野战军外的一支队伍,想知道是哪吗?
这三场战役分别是什么呢?
它们为何会如此严重?
第一野战军。
第一野战军作为毛主席身旁的不倒战神,屡屡为后勤吃紧的其他部队解决困境,一手好牌打得漂亮,它最惨的一仗是大同集宁战役。
这一仗发生在1945年冬季,时间紧迫之际,蒋介石调集20个师兵力向我军发动进攻,其中几个师兵力冲向我党所占陕北地区。
这一地区是我党重要根据地之一,毛主席亲率数万红军首领在此,所以这20个国军法西斯兵力实力极为强大,我党必须尽快将其歼灭。
为了防止敌军从华北地区进攻陕北,把陕北及其周边地区的敌人全部击溃是最合理的应对方式,而大同集宁就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因此第一野战军应运而生,任务就是要将国民党在该地区的兵力全数消灭。
1945年12月,进攻开始,第一野战军主要部队分为两条战线展开,两条战线分别位于大同南部及开源以南地区,这一地区处于国民党与我军控制区域交接处,是一个极度混乱的地区。
在此展开战斗除了要我们解放军同敌人进行斗争外,还要警惕国民党残存势力的捣乱,我们还会发现当地百姓作为各种势力的猎物进行了贩卖。
这样混乱的局势使我军极易受到阻碍,在此据战争显得尤为困难,但为了同时抵挡住国民党兵力与本地土匪武装势力,我军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第一野战军毕竟之前没打过这样的战役,我军指挥官不是很熟悉如何应对此种局势,于是各自为政现象严重,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理解行动结果.
在大同集宁期间,我军先后被土匪武装阻拦融资解囊出钱,后被国民党反扑鞭长不及拨云见日损失数千人马,这样不堪的经历让我党的将士们刻骨铭心。
此后解放军指挥官意识到我党的步调不一致是根本原因,于是加强了对我党的指挥下达统一性进行强调,在后来的作战中逐渐进行正规化,解放军编制也在此后进行了改革。
为了取得更好的战果,这一经验教训值得其中,只是在当时,我军的无奈阻碍了之后美好的局面出现。
中原野战军。
1946年9月,跟随先前全国解放全总方针,中原野战军开始进攻大别山,当时驻守大别山地区的是李先念统领的四野主力部队。
这个时候他们为什么会撤走呢?
这是因为毛主席让李先念主攻武汉,一方面可以牵制住敌人若有所动进行增援一部分兵力,另一方面可以主动出击灭亡李先念嫡系黄桥方向敌人。
1952年1月14日,这场影响深远影响我党全局布局的大别山战役正式开始。
经过第一天的侦查部署及第二天的进攻,我军成功收复众多城市,并歼灭国民党一支增援部队两千余人。
然而好景不长,在这次行动中,我军消耗殆尽,需要休整。
就在此时,他们突然接到上级命令:继续深入挺进,这让他们遭受重创的部队无法接受,但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前进。
第一野战军向他们进行保证支援,但实际上,我军与国民党的数倍兵力相比根本形不成气候。
在与国民党奋战多日后,我中央中原野外阵线终于承受不住损失最惨重大的一仗发生在挺进大别山期间。
这也让我军付出了惨痛代价,但同样起到了战略意图,有效牵制住国民党注意力,为其他解放区减轻压力。
华东野战军。
华东野战月圆最惨重的一仗就是南麻临朐战役了,而此次选战地点是因为华东野战年之前与国民党在此交手过,有一定作战经验。
1952年1月,我党的侦察行动证明敌人西撤南麻,沿途防御严密,因此这一任务将由后续部队主攻发起。
不过随后情况发生突变,敌人开始顾忌,于是选择撤退,队伍并不整齐,因此华东野战军主力准备乘胜追击歼灭敌人精锐部分,并将这支残旧部队一举歼灭。
然而意外接踵而至,不过这次意外不是敌人,而是天气。
1952年1月淮河流域还是格外寒冷雪花纷飞,因此我中央伤员部队无法穿行,必须等天气变暖之后才能继续前进。
本作战南麻距离我军本部还有400公里,在加上此前侦查和宿营时间已经过去17天,我方只剩下两天时间可以行军,否则歼灭敌人精锐部队将成为不可能任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部队只能冒雪前进,但不幸的是雪下得越来越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行军速度及作战计划部署。
企图乘胜追击的华东野战军只能在恶劣天气中行进,于是时间一点点过去,我们行程依然微薄,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随后又有一支国民党部队奔袭而来支援。
由于增援途中时间上也是尤为紧迫,因此他们抵达时早已疲惫不堪,导致华东野战军没有派出掩护引导任务就已悻然失败。
此次失利虽然没能取得明着胜利,但让我中央经过这次经历之后,对后面的系列战役来说都是一个新突破,极大的扩展了我们的作战经验,同时也增进了部队之间协作性。
东北野战军。
1947年6月,我党中央决定修改原来行动计划,原定计划是在四平之下进行防守等待敌人来袭攻击,现在决定主动出击向敵人发起攻击然后择机推进。
因此第一步计划就是拿下四平市,四平市都是东北大运河的重要枢纽位置和交通枢纽,在此驻守不仅有利打通交通枢纽,还可以接应其他部队进行增援对我进一步开拓辽沈方向更有利可图。
但这一计划并未顺利进行下来,因为在临近城市外围展开攻势前,敌人提前布防,全方位升级守备措施并增援将士,即便我党火力全开也始终无可奈何被打得进展缓慢。
为了取得效果,我党领导班子决定进行分兵突围,但是结果依然艰难,因为国民党的坦克车大炮等重型火力都已经加强,而且还有空军支援,是我党火力无法比拟的,因此无法打破僵持局面。
就在此时东北运输司令松鹤突然决定改变东北军事形势,将局面转变为主动出击模式指挥车列前往逐渐增援过来,并得到苏联政府支援全副武装意图收复四平。
1947年10月27日,东北这场参重派兵力其中包括梅代尔指挥部布防直至云南线告我方所有行动失败。
此次战败一方面没有消灭敌人精锐部队还暴露出东北解放区地形环境以及敌方资料对四平市电站等重要建筑物无足轻重,对四平市电力网以及公共交通等公共设施造成巨大创伤,还让蒋介石松了一口气,为四平战略地形优势失去意义,为今后东北沿线保留了大量战略优势。
正所谓兵败如山倒单枪匹马难以追敌八门五花掩护周全,因此我们总要经历挫折才能获得良性成长,从而实现质变。
因此挫败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影响全局发展的关键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