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自然指数排名”揭晓!中山大学位居全球第9位、全国第8位!
自然指数是国际公认的能够衡量机构、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产出与合作情况的重要指标,在全球范围内有较大影响力。
近日,自然指数官网更新了最新的自然指数排名,统计了从2023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各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型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中国高校整体表现强势。在此次排名中,中山大学稳居全球高校第9名,中国内地高校第8名。
南江之滨,珠江之畔,三校区、五校园的格局下,中山大学文理医工农艺各学科蓬勃发展,天琴计划探索深空、系列科考挺进深蓝,莘莘学子遍布全国乃至全球各地。一所高水平、综合性、现代化的大学,巍巍屹立在中国的南方。
中山大学在自然指数中的卓越表现,不仅是对学校科研实力稳步提升的肯定,更是激励其在科研领域不断追求突破、勇攀高峰的不竭动力。近年来,中山大学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坚持科学研究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多学科融合的优势,推动学科交叉,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强化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产出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创新成果。
目前,中山大学共建有42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和260个省部级平台,为中大师生强化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攻关科研难题提供广阔的平台。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期获资助项目数连续四年超过千项,2024年首次集中接收期获批经费超6亿元。2024年首次获批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两项,在该项目实现重大突破。
不断释放的科技创新活力夯实了学术创新发展的沃土,学校综合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多项成果登上Cell、Nature、Science三大顶级期刊,大批学者在国际科研舞台上崭露头角。在今年6月24日于北京举行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5项中山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
今年2月,中山大学胡鹏教授团队在Science杂志上报告了一种光催化分子间自由基采样方法,在相关领域实现突破
今年5月,Nature刊登中山大学郑治坤教授团队科学成果:弹性晶体膜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基础学科建设有助于突破理论、技术、产业瓶颈。
聚焦相关领域,中山大学也涌现了一批创新成果:发现镍基高温超导体,在基础研究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关键量子信息器件——“三高”量子纠缠光源研究成果入选2019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铌酸锂薄膜电光调制器芯片技术和世界首例铌酸锂薄膜偏振复用相干光调制器分别获评2020年和2022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应用研究类)……
中山大学王猛教授团队首次发现液氮温区镍氧化物超导体,在基础研究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在人文社科领域,中山大学聚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团队,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积极建设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等智库平台;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文化工程,在历史人类学、中国古代文体学、心性现象学等领域成果斐然。
高质量的科研产出既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未来,中山大学将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建设科技强国踔厉奋发、不懈奋斗!
欢迎关注“中大招生”头条号,获取关于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山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素材来源:中山大学官微/官网、青塔、高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