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首富:从公务员到295亿身家再到破产,连电视剧都不敢这样拍
在2018胡润百富榜上,有一个宁波籍的富豪上榜,当时他以295亿财富,位列榜单第95位,因此成为宁波首富。
这个人就是熊续强,他出生于1956年,当时52岁。
1994年,他创办了银亿,也就是说,他打拼了24年,拥有了近300亿的个人财富。
但仅仅一年之后,2019年胡润百富榜上,已经找不到他的名字。
要知道,2019年胡润百富榜的最低上榜标准是20亿元。
一年就让275亿财富灰飞烟灭?奋斗24年得来的财富,一年就玩完?
他到底干了什么?
熊续强1956年出生在宁波,此后也一直留在宁波发展。
宁波靠海,宁波的经商氛围由来已久,也涌现了不少优秀的商人,世界船王包玉刚就是宁波人。
1979年,熊续强进了余姚农药厂工作,余姚农药厂当时是一家国有企业。
此前,他下乡插队当了几年知青。
很快,他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过了几年,他当上农药厂的副厂长。
当了领导后,熊续强进入浙江大学进修了几年。
弄了个大学文凭后,他被分配在市级机关工作,成了一名端上铁饭碗的公务员。
在政府工作的这段时间,熊续强积累了雄厚的人脉资源。
1991年,宁波开始国有企业减亏扭盈工作。
宁波罐头食品厂一年亏损两三千万元,严重资不抵债,
4000多名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
熊续强临危授命,接手宁波罐头食品厂,出任一把手。
他上任后,立马大刀阔斧的改革,一年后,罐头厂就扭亏为盈了。
盈利500万元,
还为国家出口创汇1000万美金。
宁波政府1993年发布了《关于表彰在减亏扭亏工作中贡献突出的企业经营者的通知》,
其中,熊续强赫然列于第一位,当时政府给他的奖励是5000元奖金。
1994年,宁波市区的一些老国企,开始转型、搬迁,
这些国企搬走后,土地就需要接盘者。
当时,国家还在实行福利房政策,但政府已经在酝酿取消福利房制度了。
熊续强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那些国企留下来的土地,如果建成房子卖,可以有巨大的利润。
1994年,熊续强成立银亿公司,他当时已经看好了房地产行业的美好未来。
据说,辞职的时候,家人还很反对,当时公务员收入稳定,是很多人眼里的香饽饽,就这样轻易放弃,多可惜。
但熊续强还是义无反顾地丢掉了铁饭碗,下海经商。
但在熊续强进入地产行业的第二年,就遭遇了国家紧缩银根,这对于地产公司来说 ,无疑是釜底抽薪。
那时,有无数楼盘因为资金链断了,成了烂尾楼。
1994年,宁波大大小小的开发商有400多家,但最后活下来的只有10家左右。
熊续强成为这活下来的少数之一。
他在1995年,开发出了第一个房产项目-----宁波国际经贸园。
这是一个别墅项目,推出后热销一空。
第一个项目打响之后,熊续强在1998年陆续开发了“世纪花园”、“外滩花园”、“日湖花园”。
2000年前后,熊续强一口气开发世纪城、时代广场、环球中心等30多个中高档住宅等项目。
熊续强还在无数烂尾楼中发现商机,对其进行大批量接手,并打造出包括世纪广场、外滩大厦、华侨饭店等多个项目。
烂尾多年的金丰广场,被熊续强盘活,成了如今的“外滩大厦”。
熊续强,也因此获得“烂尾楼改造专家”的称号。
2003年起,熊续强将业务扩张到浙江省外,在上海、南京、北京、沈阳等地方拿地开发项目。
到了2008年,银亿年销售已经突破100亿元,成了宁波最大、最知名的房地产企业,没有之一。
随之而来的,熊续强也开始成为富豪榜常客,当然,他在宁波商界也是赫赫有名。
在2008年胡润中国富豪上,熊续强以80亿身家位列61位,也是浙江排名前五的富豪。
做到宁波最大后,熊续强打算上市,因为房地产行业是个资本密集型企业。
要募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股市是最好的融资渠道。
但是,当时政策对于房地产上市极其严格,碧桂园、恒大、融创都借道香港上市。
熊续强只能曲线救国,他打算借壳上市。
2011年6月,银亿控股借壳ST兰光获得证监会审批。
照说上市后,募集到资金后,更利于地产业务做大做强,
但是上市后,熊续强的发展思路却变了。
他不再专注于房地产的业务,而是质押了上市公司的股票,获得了资金,然后去买了两家上市公司。
2014年5月,熊续强以3.52亿元,从46人手中拿到了宁波普利赛思100%的股权,成为了康强电子的第一大股东。
2016年7月,熊续强又耗资8.4亿元,受让了上市央企河池化工29.59%的股份,成为了河池化工的实际控制人。
河池化工的主业是生产尿素,连续多年亏损,当时实际上已经是一家空壳公司。
如此一来,熊续强成为三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除了在国内大手笔的买上市公司,熊续强还瞄准了国外的公司,相继收购了好几家国外的公司:
美国ARC(安全气囊发生器生产商)、
日本艾礼富(全球知名的磁簧生产商)
比利时邦奇(动力总成生产商)
这是三家生产汽车配件的企业。
当熊续强将以上三家知名企业收入囊中时,他还雄心壮志:
“我眼光还是比较好的,节奏还是踏得比较准的”。
但很快他的乐观自信,被市场的残酷击得粉碎:
2018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降,这是28年来的首次下滑,表明了汽车行业进入了一个拐点。
这三个大手笔的跨境收购,耗费了100多亿的资金。那么,这么多收购资金哪来的?
答案是,通过质押自己的股份,从银行融资来的,而且用了杠杆。
在股价上涨的时候,这样玩是没问题的,
但是股价一旦跌了,那么,银行可不是慈善家,银行会立马逼你增加抵押物,否则,就会强行把质押在银行的股票卖掉,这样股价只会更加下跌。
别的房地产企业,都在极速的扩张,年度销售业也是成倍的增长,但是,熊继强后来的重心不在房地产业务上,而是转向了玩资本。
是专注于房地产,还是玩资本,熊继强选择了后者。
短短3年的时间,银亿就完成了14笔收购,银亿更像是一家投行。
可是,资本不是谁都能玩的。华尔街有专门一群人玩这个,人家是经过反复推算,用无数模式测算过的,而且 人家都是聘用世界上最优秀的脑袋来玩这个,不少是名校的数学天分。
为了支付收购需要的资金,熊续强不得不将手中三家上市公司(银亿股份、康强电子和河池化工)的股份,都拿去质押。
但花了血本收购的企业,却没能达到承诺的业绩。
2018年,收购的汽车零部件公司的营收同比大幅下降36%,
2018年,房地产板块的营业收入也同比下滑21%
而2017年,银亿年销售额还有783亿元
一句话:屋漏偏逢连夜雨。
10个茶壶9个盖的游戏,始终是有一天会穿帮的。
2018年12月24日,银亿股份旗下共计3亿元的“15银亿01”债券未能如期兑付,拉开了银亿集团暴雷的大幕。
银亿股份2019年亏损额度近72亿元,
*ST银亿给出的原因是,旗下两大汽配子公司业绩不达标,计提商誉减值46.7亿元。
有人统计,银亿的债务总共在500亿左右。
半年之后,2019年6月14日,无力解决债务困境的银亿股份向宁波法院申请破产重整。
其实,在3亿债券无法兑付之前,熊续强的资本游戏已经黔驴技穷了。
他玩不下去了,能质押的股票都质押下去了。
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何他的个人财富在一年的时间里能蒸发掉275亿.
随着公司不能兑付债券,债务暴雷,大众会会对公司没有信心,会抛售手中的股票,这将导致股价的下跌。
随着股价的下跌,银行要求增加抵押物,还会停止向企业发放新的贷款,就等于停止输血了。
而熊继强手中的几家公司,造血能力又在下降。
这样的结果,就是最终被玩死了。
熊继强本来是想走多元化的路,提高抗风险的能力,没想,主业没抓好,收购的企业又拖累了业绩。
为了支付收购需要的庞大资金,他不得不质押了大量的股票,杠杆化操作。
在业绩下行、股价下行的时候,杠杆化的风险极大。
从查询的资料看,熊继强的国籍显示为香港居民,可见他并没有移民。
而且他还是一名党员。
他苦心经营20多年的事业最终破产,这是他没有料到的。
熊继强如果一直专注于做房地产业务,不会蛇吞象收购其他企业,应该也不至于到今天破产的地步。
单一业务有风险,因此不少企业都想走多元化的路。
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托宾说:
“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恒大也曾涉足造车,目标是“力争在3-5年内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至于造车计划,许家印用15个字来形容:
“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
恒大在造车上投入了近300亿元,最后的结果,想必大家也都看到了,恒大这些年,大肆用杠杆,欠下了2万亿的债务。
宝能的姚振华也曾宣称:
宝能将通过五到十年时间,跻身全球知名、乃至一流的汽车制造商行列。
但无论是恒大,还是宝能的造车计划,都没有落地。
有一个数据,世界五百强中涉及产业多元化的不到15%。
这个数据表明,多元化经营是可以的,但做好不容易。
对于个人来说,如今,斜杆青年是个很时髦的词,意思是一个人在几个领域都做到优秀,
对于少数人来说,在几个领域都很出类拔萃,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擅长一个领域,精通一个领域,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远比同时兼顾几个领域,更容易获得成功,
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术业有专攻,将一个行业做深做精,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
世界知名企业家稻盛和夫说:
“最快的成功方法就是,保持对一件事情专注,不停的重复,不停的深钻,
只要看透时间的复利效应,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小领域佼佼者,
怕的就是你在各个领域之间游荡。”
企业也是如此,企业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企业的人才队伍也是各有专长。
——END
创作不易,欢迎点赞、关注!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 Linda
责编| 若水
欢迎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广西贫困县出了一个千亿身家的大富豪!农民儿子,46岁才开始创业
这个普宁富豪终于入狱了:小儿子曾花3600万买台跑车
中国最新女首富是江苏人,与丈夫白手起家,不是地产行业